第二課:大公教會(上)
A)變質的成因
使徒的逝去及接任者水平低落,使異端因而興起,教會內部又面對分裂的情形,信仰偏離加劇,如重回律法主義及水禮可赦罪。 | 教父為防異端的猖獗及內部分裂而急切提出對策,尋求權威而提出傳統及使徒統緒的觀念為日後的主教制及教皇制留下伏線。其他教父個人的觀點有偏離真道的情形,惟因其對教會的貢獻巨大而被後世接納,成了化質說、聖禮主義、傳統主義、禁慾式的修道主義、聖物崇拜及煉獄等天主教會教義留下了根據
|
|
君士坦丁將基督教立為國教,也把許多世俗的事引入教會,如開創教會使用禮服的先河。又使政教結合,因而為日後變質鋪路。 | 羅馬帝國的歿落,使羅馬主教的地位日形重要,又因承繼上古教會遺留下來的問題,使得中世紀的教會變質,許多人意的教義出現,堅固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 |
1)使徒的逝去
在使徒時完成的聖經正典中,已預言教會將面對的異端危機,那時異端只在潛伏的階段,加上使徒們仍在教會中作帶領,故異端未有較大的影響力。但當使徒們相繼在逼迫中殉道離世,情形開始轉變了,教會一方面要面對外在的逼迫,另一方面要面對內部的分裂。而教會的領導人物也不及使徒的分量及屬靈,偏離的情形漸加劇,從當時一些的著作可以看到。
例:A.D.132年的巴拿巴書信注重摩西律法,與保羅在加拉太書及歌羅西書中的教導不相乎合。參加三:1—4 ,西二:16—23。
例:A.D.140—150 年間的黑馬牧人書則注重水禮,而以藉水禮可以使罪惡得赦免,但與彼得及保羅的教導不相乎,參西二:12,彼前三:21。
2)教父的急進
在使徒時期,教會中的長老與監督本是同一個職份的不同名稱,為互相通用,但在教父時代的後期,因對付異端的措施而演變成主教制,又因情勢的危急而提出一些急進的建議。雖然這些教父對教會實在有相當大的供獻,他們所作的對當時代也有幫助,但在另一方面,他們的建議對日後教會卻留下了極嚴重的危害,形成日後更大的偏離,這些又是教會變質成天主教的伏線。
a)高盧的愛任紐乃使徒約翰門生坡旅甲之學生,為防止當時異端的虛假信仰及混餚真理的危險:
i)訴諸早期使徒時代存留各教會中的教義上的信仰,用以尋求找一個真實可靠的根基,引用了那些教會的「傳統」,期發現真實的教義。並且他也捍衛「使徒統緒」的觀念,認為教會的職員是捍衛所交託教會的聖道,保存由使徒傳下來的信仰,和那追溯到使徒時代的傳統者;在較大的教會,主教們的繼承名表也作好了。
ii)在當時他的做法無疑是發揮了功效,但以後卻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絆腳石,因為他是與使徒時代相隔一代的人,他引用傳統便站在無可抗衡的地位上,因在這情形下的傳統應屬可靠。但當時代距離越遠時,傳統也越來模糊,可靠性極為可疑。
b)在使徒去世後,威脅教會是「幻影說」的異端,教父伊格那丟為對付此異端﹐便強調合一的重要,並且對順從主教權柄的人,備加讚揚,認為是保合一的最好方法。他希望監督居於無人與之爭辯的控制地位上,盡所能強調君權主教制的美德。在此時,於安提阿和東方其他地區,選出一個長老,以管轄其他教會的長老。這就變成一個常設的牧師,和其餘在教會作中幫助他,作諮詢的眾長老中的主席。
c)第二世紀末,迦太基的特土良因針對「諾斯底」派異端:
i)強調只有由使徒建立的教會,才是真理的儲藏所,以這些教會持有純正的傳統,因此不容異端來辯論聖經。這是一個危機的教義,對於以後教會的獨裁和不容忍的態度留下伏線。
ii)因他的虛假設定:「傳統必須與聖經符合,因此傳統就得與聖經同等」。漸加強「傳統」的地位。
iii)他對人類罪惡的遺傳的側重,及主張教會裡的人須極其嚴肅地作苦行以除罪,在大體上,他採用嚴格的禁慾主義。對後世靠「善行」得救的教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d)由於教會受逼迫時期有信徒變節,當逼迫過後,這些人悔改並要求恢復會籍,但教會內部對這些人的收納分成兩個敵對的派系。迦太基的居普良為要解決教會內部的對立,從而產生以下的對策:
i)堅決主張教會的統一,並宣佈凡不順從主教人為有罪,他說主教握有直接從 神那裡來的權柄。他極其謹慎地宣佈,主教有絕對的最高權,認為主教是 神在會中所安排的統治者。在以後的年代中,此一觀點,被普遍而廣泛的接受,但使教會行政變成完全近乎專制的政體。
ii)他認為教牧是獻祭的祭司,並認為擘餅聚會中的餅及杯,就是基督實際的身體及血液,獻在壇上。但當時的教會對付異教徒是以沒有祭壇而自豪。這建議引致日後天主教的「化質說」的教義,濫用而變成彌撒式的獻祭。
e)俄利根在對抗異端上有不可抹殺的功勞,但他卻相信刑罰,純是一種補救的方法,經過久遠的年代以後,每個靈魂,終必聚成家庭,而投諸天父的懷中。引致日後普救論的出現。
f)奧古斯丁首先提出說有形的天主教會(連其傳統主義和聖禮主義)之外,別無救恩。他又熱中於禁慾式的修道主義,培植聖物的使用,並鼓勵了對煉獄的信仰。
3)逼迫的逝去
在主後三一三年,君士坦丁下令準許基督徒在信仰上有自由,並且歸還教會一切的產業,更賠償教會一切所遭受的損失。君士坦丁因著虛驕與自滿而愛穿盛裝華服,在日後他將一套華麗得足以和異教大祭司所穿用上等質料比美的禮服;贈給耶路撒冷的主教,引致日後各主教爭相效法,開創了教會使用禮服的先河。另因著君士坦丁對教牧的優待,引致教牧出現傲慢態度的傾向。
B)信仰的變遷
1)崇拜的場所
因著這些屬靈偉人受著人們的寵愛,使他們的財富日漸增加,並使他們日漸注重聚會地方的裝飾。教皇大貴利促進在教堂內使用圖畫和塑像,唯一條件是這等圖像不受敬拜。
2)祭司的職份
當祭司制度漸擴充流行時,原來在基督教會中毫無地位的祭壇,逐漸增加其重要性。祭壇也被看為最神聖的地方,中央圍以欄杆。祭司也相對地被看為高一等了,是脫離人民而崛。祭司袍是因君士坦丁的贈送衣袍而開始,此時,祭司袍有分大彌撒與小彌撒用。
3)教皇的教義
a)羅馬主教利歐一世(大利歐),曾使當時入侵羅馬城的異教徒放棄毀城,使羅馬主教獲致被公認為普世的主教。他根據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節,假定彼得已經得到最高的權威。他對這些字句賦予一個新的意思,與古教父所解釋的不同。並且大利歐以不同凡響態度表明:「彼得從未曾放棄他所領受對教會的指導。」在主後四五一年的迦克墩會議中,大利歐以「教皇」(POPE即父親的意思)這頭銜,僅他和他在羅馬的繼承人所專用。並且,羅馬帝國的覆亡,增加了羅馬主教的聲望,因當時的貴族都逃之一空,使羅馬主教在城巿的社交生方面,佔有優越的地位,使他的道德權威大為提高。
b)主後五九零年,教皇大貴利因著昔日的政治外交工作,使得他在當選教皇時奠定了教皇的屬世權力,他又根據奧古斯丁的教訓,極力提倡在唯一的天主教會外,無法得救,更宣稱他為此一天主教會的元首。
c)在主後七五二年,教皇為要借助當時的法蘭克王的支持,故在法蘭克王接管墨羅溫王位時,教皇給與道義上的支持,故派特使將冕加在法蘭克王的頭上,開始了與世俗政權的聯盟。但教皇卻宣稱他為王帝加冕,故他的權柄應在王帝之上。
d)在主後一零五七年,教皇貴利七世曾逼使德王在冰天雪地中跪了三天,才得見教皇及蒙赦免,使教皇權力升至高峰。
4)親聽的告誡
從初時認罪是恢復信徒在教會中的地位,使難堪的跌倒後,仍能站立起來的主要條件。但因這樣似乎有挑動醜聞之嫌,所以從利歐一世時起(主後四四零至四六一年),由時勢所趨,便改在一個神甫面前做個人告解,卻非強迫性的。根據天主教的史學家說,首次吩咐這樣做,是在主後七六三年,由一個美茲教區主教所造的。這方法在當時特別適用於道德生活低落的部族。
5)聖餐的教義
主後八三一年,巴斯迦修•拉得柏圖始寫一篇提倡「化質說」的教義論文。為現今天主教義,說聖餐用的餅和酒經祭司奉獻以後,就變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在主後一二一五年,在拉特蘭議會才把此一教義,正式由官方制定和公佈出來。
6)煉獄的教義
因奧古斯丁相信煉獄可以作為一種工具,有滌淨人們靈魂罪惡的可能性時,此一教義才漸得勢,在異教中,對於煉獄,是頗為相信,它被認為是在地下一個地方,人類的靈魂,經過極端的痛苦之後,可以得著滌淨。主後五九零年,教皇大貴利正式宣佈「煉獄」的教義,許多人加以接受,但一直到主後一四三九年的佛羅薩會議,始被羅馬教會列入於信條。
7)向死人祈禱
在相信煉獄的人增多時,自然有的催向,同時為死者的贖罪券和彌撒,就與之俱來。離世的聖人和殉道者,受到極大的尊敬,每年每逢他們的忌日,都要到他們的墳墓去憑弔,這樣有一種向他祈禱和為他們祈禱的印象,由是而生。如此,向聖者祈禱便慢慢地被認為是正常的現象。這一類祈禱,於主後七八七年,天主教教會在第二屆尼西亞會議上,正式加以承認。
8)崇拜馬利亞
在逼迫後,教會中有人提倡獨身主義,產生了使人堅持童女馬利亞繼續處女狀態,並且為榮耀她的緣故而稱她為「神的母親」(主後四三一年)雖初有反對,但對於馬利亞的敬拜卻與日俱增。在第六世紀末葉以前,普遍都向她敬拜,並且向她祈禱,當中已混雜許多迷信的成份。
C)真理的辨正
教皇的錯謬
a)漸漸的抬頭
羅馬主教反對西羅馬皇帝自立作教會元首,贏取各教會讚賞。 |
羅馬主教差派宣教士四出設立教會,聲望大增。 |
||||||||
羅馬教會經濟實力雄厚,發展力強,而名揚天下 | 回教興起使東方及北非教會受挫,形成羅馬教會一枝獨秀 | ||||||||
羅馬主教常舌戰群倫,又常為其他主教排難解困,顯為超越其他主教。 | 後世擔任教皇多有傑出之仕 | ||||||||
與政治結合,使彼此關係糾纏不清 | |||||||||
以上的因素集而成的教皇體系,從主後四五一年迦克墩會議被題出,在主後七五二年開始與政治更深的交錯,使其屬靈及屬世權力一時間達至巔峰,後因羅馬帝國沒落而稍減。但主後一八七零年更加入教皇無誤論,將其權力更推上一層樓。 |
b)重重的疑難
太十六:17-18中彼得是男性字petros是指小石頭,而磐石是女性字petra是指大山般的大磐石。 | 約廿一:15-17為收納彼得回頭,而非授與元自職份。 | ||||
路廿二:31-32是警告彼得將跌倒,卻不是如羅馬天主教指是賜與教皇無誤的權柄。 | 加二:14,保羅曾當面指責彼得,正反對教皇無誤之錯謬。 | ||||
為何當時仍在世的使徒約翰不能承續彼得的權柄而要歸與羅馬主教呢?教父時期多引用的都是約翰的作品,似比彼得更有傳統及權威。 | |||||
歷任天主教教皇多有相違背的言論,更證其無誤是錯謬的,而歷史上因教皇的看法使信仰與科學成對立的狀態。 |
2)關乎教皇的
a)名稱的含意:
i)父親:教皇或教宗「POPE」是拉丁文意思是「PAPA」即「父親」,因教宗以自己的聖職是以慈父的關懷治理教會,故又被稱為聖父及普世的父。
ii)築橋者:教宗另一英文名是「PONTIFF」,來自拉丁文「PONTIFEX」,意即築橋者,本屬異教徒之宗教用語,指祭司建築一條連接永生與來世之福的橋。天主教用此字喻意教宗乃基督在世的代表,作為人類與天主之間的橋樑。
辯正:耶穌說:「......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太廿三:9 ,我們靈性上的父只有一位。
「只有一位 神,在人和 神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二:5 ,除了主耶穌, 神與人間再沒有別的橋樑。
b)支持的論據:
i)片面的經文
α)根據太十六:17—18 「......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以主耶穌選立伯多祿(彼得)作教會之磐石。
辯正:「彼得」是男性字【PETROS】,指像一塊大石頭的小磐石。「磐石」是女性字【PETRA】, 指像一座大山般的大磐石,是彼得所承認的信仰「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教會真正的根基乃是基督──「因為那已經立好了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別的根基。」林前三:11
β)根據約廿一:15—17 「......你餧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以此為主耶穌授與伯多祿(彼得)管理教會的元首職位。
辯正:此段經文為主耶穌收納彼得所發出的話語,沒有任何味道是授與元首的職份,因教會真正的元首是基督。「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連於元首基督。」弗四:15
γ)根據路廿二:31—32 「......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以主使伯多祿(彼得)的信徒不致喪失,從而推論伯多祿與他的承繼者,藉著他們為普世教會之元首的職位,由御座上頒佈全教會當信的道理,或當守的誡命時,賴主耶穌所預許的助佑,有不可錯誤的殊恩。
辯正:此段經文本是一個警告及安慰,為要題醒彼得及勉勵他失敗後回頭,卻不是說彼得及其承繼者不會犯罪。而且,日後彼得受保羅責備,足見彼得仍會犯錯。「但我一看見他們所行的,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彼得)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加二:14
ii)大公會議:
主後四五一年,羅馬主教利奧一世題出制定「教宗」之理論。
辯正:彼得是否真是羅馬第一任主教是有極有疑問的,為何天主教以羅馬主教比其他主教更高級呢?為何不是耶路撒冷主教、安提阿主教、以弗所主教、亞歷山大主教或君士坦丁堡主教呢?這些都是當時重要的教會的領袖。考究原因如下:
α)因羅馬是當時世界政治的中心,交通四通八達,經濟因而發達,使羅馬教會經濟實力雄厚及發展容易,因而在眾教會中揚名。
β)主後四七六年西羅皇帝自立為教會的元首,眾主教都敢怒而不敢言,惟羅馬主教起而反抗,眾人隨勢支持,使羅馬主教爭得不少名聲。
γ)在初期教會面對異端的過程中,羅馬主教常在大會中舌戰群倫,加強羅馬主教在教會中的地位。各主教的爭執又常邀羅馬主教作評論,漸形成羅馬主教超越其他主教之上。
δ)因著羅馬主教差派宣教士到各處,設立支會,使羅馬主教的聲望大增。
ε)因著回教的興起,使東方及北非重要的教會中心被毀,形成羅馬主教的領導地位。
ζ)因著後世有極傑出的教皇興起,使教皇權漸提高至超然的地位。
但彼得是羅馬主教一說實在沒有證明,從聖經內裡的見證來看,彼得曾任羅馬教皇一說極有疑問,在彼得臨終前的書信又沒有任何承繼權的命令。另方面在彼得死後,為何不將教皇的權力移交給使徒約翰身上而轉介至羅馬主教的身上呢?難道他們比使徒約更有份量可以證明基督的福音。初期教會的教父多是與使徒有關,他們所追溯的「傳統及權威」多與使徒約翰有關,卻少論及彼得。天主教亦承認此為教義上的事實,後才成歷史事實。故大公會議的議決是建基在推敲上,根本不足以作為支持教皇的理由。
主後一八七零年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訂「教宗不會犯錯」的信條,以教宗以宗座權威發言時,不能錯誤。根據路廿二:32及約十四:16—17,26,以基督及聖靈保護下,教宗是不會犯錯。
「基督任命伯多祿為宗徒之長與全教會的可見元首,並親自把轄治首席直接交給他。」
「根據基督的命令,伯多祿在轄治整個教會的首席會議上,各時代都應有他的繼承人。」
「繼承伯多祿首席權者為羅馬主教。」
「教宗具有治理整個世界的最高權,不僅包括有關信仰與倫理之事,且並包括教會紀律與管理諸事。」
主後一九六五年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訂「聽從教宗,即聽從基督,拒絕教宗,就是拒絕基督,拒絕基督,就是拒絕差基督來者。」在此確認教宗出於天主的安排,繼承宗徒職位作教會之牧人。
辯正:若教皇是沒有錯的,天主教的諭令不應更改,否則只證明他們前令之不完全或有錯誤,如十六世紀的SIXTUS V贊成人讀聖經,十九世紀的PIUS VII比烏七世反對人讀聖經。主後一六四二年,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宣佈太陽環繞地球轉,而地球是平的是當時天主教的信條,結果把加里略囚於異端裁判所中,終身監禁至死。若教皇真為天主所選召,便不應有廢除教皇的歷史事實存在,這反證教皇是有錯誤的。